當前位置: 能源財經(jīng) » 能源市場觀察 » 正文
日期:2024-12-04 來源:國際能源網(wǎng)編譯
隨著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原油買家對石油燃料的需求開始下降,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有望最早在明年達到峰值,從而結束數(shù)十年來中國作為石油消費增長主要推動力的地位。
中國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速度令石油生產商和投資者感到震驚。根據(jù)《世界能源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沒有一個市場能夠取代中國的需求,過去30年來,中國占全球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的41%,平均每天110萬桶。
7月份,中國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首次超過內燃機汽車銷量,這削弱了中國煉油廠生產汽油的原油進口需求,而長期的經(jīng)濟疲軟也減緩了整體石油消費量。
國際能源署需求分析師Ciaran Healy表示,運輸燃料需求今年開始下降,從2023年開始進入三年的穩(wěn)定期,這一觀點與一位中國石油研究人員的觀點一致。Healy表示,這一穩(wěn)定期比國際能源署6月份預測的2025-2027年提前了兩年。
因此,生產商和投資者面臨著這樣的前景:中國原油進口量正接近峰值,只有中國不斷擴張的石化行業(yè)才能在未來幾年支撐石油消費。
摩根士丹利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師馬丁·拉茨(MartijnRats)表示:“未來幾年航空燃料和石化產品將推動中國石油需求每年增長約10萬至20萬桶/日,遠低于長期趨勢。其他國家正在稍微彌補不足,但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不足以抵消中國經(jīng)濟放緩的影響。”
他說:“如果中國經(jīng)濟不按歷史趨勢速度增長,那么世界經(jīng)濟也不可能按歷史趨勢速度增長。”
盡管中國原油進口量預計將在11月反彈,但2024年前10個月的進口量同比下降了3.4%,這是罕見而急劇的降幅,僅次于2021年同期由疫情引發(fā)的7.2%的降幅。
這給原油價格造成了重創(chuàng),盡管中東和烏克蘭局勢緊張,但原油價格今年大部分時間仍在每桶70至80美元的區(qū)間內交易,令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加供應的計劃受挫,并導致該生產國組織連續(xù)四次下調2024年需求增長預測。
燃料峰值
除了電動汽車的興起和中國應對房地產行業(yè)危機導致的經(jīng)濟放緩之外,更便宜的燃氣汽車取代柴油卡車也阻礙了柴油消費。
盡管中國煉油商計劃明年啟動新工廠,但航空燃料需求持續(xù)增長,但仍不足以抵消汽油和柴油使用量的下降。
隨著運輸燃料需求達到峰值,而煉油利潤率較低,長期受產能過剩困擾的中國煉油行業(yè)將加速整合。
中國石油市場的變化速度導致對燃料和原油需求何時達到峰值的預測存在很大差異。
咨詢公司FGE預測,中國原油進口量明年可能達到峰值1,120萬桶/日,與2023年創(chuàng)下的紀錄持平,并比2024年前10個月的水平高出44萬桶/日。
EnergyAspects表示,隨著新煉油能力的投入,2024年至2026年間,中國原油進口量可能增長50萬桶/日,平均每年增幅為25萬桶/日,除此之外,增幅很小。
柴油需求前景是一個關鍵的搖擺因素,柴油占中國石油需求的20%以上。
FGE認為,中國的柴油需求將在2022年達到峰值,而國際能源署11月表示,中國柴油需求將在2023年達到峰值370萬桶/日,標普商品洞察預計峰值將在2027年出現(xiàn),略高于400萬桶/日。
根據(jù)國際能源署、EnergyAspects和RystadEnergy的預測,隨著消費者開始青睞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另一種主要石油產品汽油的銷量將在今年達到峰值。
石油化工樞紐
國際能源署表示,隨著燃料需求達到峰值,石化產品將成為推動中期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準備增加原料液化石油氣和乙烷的進口量,以填補國內供應缺口。
分析師表示,在石化生產的推動下,中國包括石腦油、液化石油氣和燃料油在內的液體石油總需求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
在榮盛集團、恒力集團等民營企業(yè)以及國有煉油企業(yè)中石化和中石油大力投資以提高石化產品的自給率后,中國成為疫情期間最大的石化聚合物生產國。
國際能源署預計,中國石油總需求將在本世紀末達到峰值,為1810萬桶/日,比2023年高出150萬桶/日,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增長率為2.7%,2026年至2030年期間放緩至每年0.6%。
雷斯塔能源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今年全球每日需求增長936,000桶中,中國僅占108,000桶,遠低于2020年之前五年中國石油燃料需求增長40%的份額。
盡管北京最近的刺激措施為油價提供了支撐,但分析師和業(yè)內人士并不看好需求大幅增長的預期。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wǎng)"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fā)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財經(jīng)網(wǎng)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財經(jīng)網(wǎng)"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財經(jīng)網(wǎng)”!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財經(jīng)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lián)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