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08 來源:儲能頭條
三年的經歷讓歐洲深刻意識到,不僅要增加新能源裝機,儲能設施也必須跟上!
歐洲儲能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歐洲儲能市場近年來備受關注。
在過去的2024年,全球新能源市場整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
中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遠在大洋彼岸的歐洲,其新能源裝機規模和市場份額均實現了飛躍式增長。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數據,2010至2023年間,歐洲新能源裝機容量穩步攀升至894吉瓦(GW)。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預計到2030年,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將增至近1600吉瓦,增幅高達700吉瓦(78%)。
看到這個數據,不得不說在世界前三強中,歐洲的新能源成績單確實令人矚目。
與中國相比,歐洲在新能源裝機規模和增長速度上可能稍顯遜色,但與美國相比,歐洲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的整體表現和政策支持力度,算得上相當出色。
在歐洲新能源裝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的同時,歐洲儲能市場正在悄然興起。
而且,歐洲對儲能的需求更為緊迫。
這是為什么?
歐洲的沉痛經驗:
新能源裝機增,儲能也得跟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推動下,延宕三年的俄烏沖突最近才出現了緩和的跡象。
這場地緣政治博弈是殘酷的,對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的。
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相當明顯。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和石油供應國之一,歐洲約40%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
這一比例在某些歐洲國家中更高,例如德國、匈牙利、捷克、意大利等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甚至超過了50%。
除此之外,還面臨著另一方面的壓力。
2024年夏季,歐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導致水力發電量較往年同期下降了35%;而到了冬季,寒冷的天氣又使得取暖需求急劇增加,進一步激化了能源的供需矛盾。
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加劇了系統脆弱性。當冬季光照不足、風速減弱時,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驟減,迫使電網不得不重新啟用燃煤機組來滿足電力需求,同時碳價格飆升至120歐元/噸的高水平。
多重因素的疊加,直接導致了歐洲發電成本和電價的上漲。
歐洲盡管竭力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但仍面臨電力供應嚴重不穩定問題。
這樣的現象,不僅暴露出歐洲電網靈活性欠缺和儲能設施落后,也凸顯了儲能技術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
歐洲為了降低對外部的依賴,正加速推動儲能產業鏈的本土化進程。
通過制定目標、出臺相關法規以及提供基金支持等舉措,激勵本土企業增加儲能研發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展望未來數年,隨著儲能技術的持續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儲能系統將在緩解歐洲能源安全、電價危機與推動能源轉型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三年的經歷讓歐洲深刻意識到,不僅要增加新能源裝機,儲能設施也必須跟上!
歐洲電價飆升重創工業競爭力
儲能來“破局”
電價飆升對歐洲制造業形成猛烈的沖擊,帶來了嚴重且直接的負面影響。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制造業占比逐漸下降,衰退趨勢明顯,但仍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歐盟的增加值總額中,約六分之一源自制造業,且制造業占據了歐盟出口總額的近五分之三。目前,約有3150萬人(占歐盟就業人口的16%)在制造業企業工作。
電價上漲的太厲害,歐洲制造業企業的能源支出急劇增加,生產成本隨之攀升,這樣一來,他們在全球市場上賣東西就沒那么便宜了,價格優勢被削弱,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已經帶來一系列難以預料的負面后果。
高昂的能源賬單迫使許多制造業企業采取減產、停產或轉移生產的措施。
美國化肥巨頭CF工業公司因歐洲能源供給形勢持續惡化,被迫關閉了兩家英國工廠。
德國薩克森州一家鋼鐵廠因日內市場電價過高被迫暫停生產,類似案例在化工、陶瓷等行業頻繁出現。
歐洲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
德國工業聯合會甚至發出警告,持續的能源成本壓力可能導致部分企業將產能轉移至電價穩定的地區,如東亞或北美。
歐洲面臨去工業化的挑戰。
數據顯示,2024 年德國工業用電成本同比上漲42%,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如此急迫的形勢下,歐洲人也在想辦法!
那么,如何破局呢?
本質上還是保障電力供應穩定、吸引投資、推動技術創新和創造就業機會,提升歐洲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如此,上碼儲能,儲能將扮演重要角色。
促進能源轉型,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助于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問題,推動制造業向低碳、綠色方向轉型。通過儲能技術,企業可以在能源價格較低時儲存電能,在高峰時段使用,從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
保障電力供應穩定,提升生產效率。歐洲電網受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影響,電力供應存在波動性。儲能系統可以平衡電網供需,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避免因電力波動導致的生產中斷。儲能技術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計劃,提高生產效率和響應速度。
吸引投資,促進產業升級。歐洲各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儲能發展的政策,包括補貼、稅收優惠等,為儲能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動技術創新,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儲能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池、電力電子、控制系統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融合,為制造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歐洲制造業通過引入和應用儲能技術,可以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政策土壤優渥
德、英、意、法、奧地利、瑞典
全部開展儲能激勵與補助
隨著歐洲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推進,各國政府增強了對儲能技術的扶持力度,歐洲儲能市場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歐盟層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監管框架,支持儲能電網整合,提高新能源供給穩定性,減少可再生能源的削減,為工商業儲能系統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同時出臺了《能源儲存建議》政策,旨在大規模促進能源儲存技術的部署,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和電網的靈活性。
成員國層面的儲能政策也十分明確。
德國:計劃未來開發的儲能系統超過230GWh,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提升。
德國對安裝不超過30千瓦屋頂光伏的住宅和商業物業免征所得稅,對戶用光儲系統購買免除增值稅,降低工商業儲能系統的成本。
德國政府通過創新招標拍賣等方式激勵新的共址獨立儲能項目,通過 KFW275計劃為投資儲能系統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鼓勵工商業儲能的發展。并且取消電池儲能項目的容量限制,進而提高儲能系統的參與度和靈活性。
預計這些措施將繼續推動德國儲能市場的增長。
由國際能源網、國能能源研究院、儲能頭條聯合主辦的“2025光儲融合創新環球巡回秀(歐洲站)”將于2025年5月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辦,誠邀各界關注!
英國:是歐洲儲能市場的領先者,擁有成熟的電力市場和多樣化的儲能盈利模式,近年來英國儲能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通過建立容量市場機制,向在需求高峰時段提供額外電力或儲能的設施提供金融獎勵,激勵了能源儲存項目的增長。
通過差價合約(CfD)計劃拍賣的方式激勵儲能項目的部署,積累共址儲能項目,有望在2025年上線并網,為工商業儲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意大利:制定了11GW的大儲目標,并推出MACSE機制(市場機制促進儲能擴展),來降低儲能投資風險,支持運營商將儲能系統容量提供給輔助服務市場,解決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問題。
此前實行 “超級補貼” 計劃,雖然該計劃主要針對戶用儲能,已經在逐步退出,但其推廣提高了公眾對儲能技術的認知,并且消費者對儲能的需求仍在甚至更甚,這也間接促進了工商業儲能市場的發展。
法國:執行自消費政策,鼓勵企業存儲和使用自己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通過自消費政策優化能源使用,節省成本,減少對電網的依賴。
奧地利:政府提供約1800萬歐元的資助,用于支持“中等規模”的分布式儲能項目,為51千瓦時至1兆瓦時的中等規模電力儲能系統提供資金,可用于新建或擴建項目。
而且奧地利對所有35千瓦以下的戶用光伏系統免收增值稅(20%),政策有效期2年,雖然主要針對戶用,但體現了對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的支持態度。
瑞典:部分政策支持工商業參與到競價中,稅收減免方案和平衡市場投標的可能性相結合,提升了工商業儲能項目收益率。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歐洲工商業儲能市場呈現出指數級增長。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歐洲累計工商業儲能項目將從2020年的0.7吉瓦增加到8.8吉瓦。
歐洲儲能市場起變化:
大型儲能、工商業儲能迎來爆發期
歐洲儲能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
政策導向、電價波動及技術迭代共同推動了歐洲市場從戶用主導轉向大型化、工商業化發展,成為全球儲能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2024年,歐洲儲能市場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了較高水平。
與過去以戶用儲能為主不同,2024年歐洲大型儲能(大儲)項目裝機量首次超越戶用儲能,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按照歐盟提出的 “Fit for 55” 計劃和 “RepowerEU” 計劃,目標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 40% 以上并進一步提升至 45%。
可以預見,歐洲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大幅提升。大量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對儲能的調節能力需求必然大增。
大型化、工商業化儲能,由于能更好地匹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消納、降低能源成本、增強能源運營彈性,在當下歐洲能源轉型大趨勢中,需求日益迫切,勢必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國企業若想抓住歐洲工商業儲能市場的機會,可從提升產品技術、加強市場調研、建立本土化團隊、強化供應鏈與服務等多個方面入手。
提升產品與技術。加大在儲能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開發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且具備智能管理功能的儲能系統,滿足不同規模和行業的工商業客戶需求。比如針對歐洲一些對供電穩定性要求極高的精密制造業,研發具備快速響應和精準調壓功能的儲能產品。
加強市場調研與分析。密切關注歐盟及各成員國的能源政策、儲能補貼政策、電網接入政策等的變化,如德國的儲能補貼政策、英國的容量市場機制等,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利用政策紅利推動業務發展。關注歐洲不同地區對儲能項目的需求差異,像北歐地區對冬季儲能供熱的需求,南歐地區對太陽能儲能的需求等。
了解歐洲的相關電力標準和安全規范,如EN標準、IEC標準等,確保產品在接入歐洲電網和工商業系統時的兼容性和可靠性,順利通過當地的認證和檢測。
建立本土化團隊。在歐洲主要市場建立銷售、售后和技術支持團隊,更好地與當地客戶溝通,提供及時的服務和技術支持,增強客戶信任度和滿意度。
強化供應鏈與服務。在歐洲建立本地化的供應鏈體系,包括原材料采購、零部件生產、產品組裝等環節,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和運輸風險,同時也有助于滿足當地對產品本地化的要求。
歐洲儲能市場蘊含著巨大潛力,前景極為廣闊。
由國際能源網、國能能源研究院、儲能頭條聯合主辦的“2025光儲融合創新環球巡回秀(歐洲站)”將于2025年5月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辦,誠邀各界關注!
·歐洲儲能政策研究
·歐洲儲能市場趨勢研判
·歐洲新能源市場準入門檻與標準分析
·中國企業如何在歐洲市場“落地生根”?
在此有利形勢下,中國企業有望憑借卓越的產品性能、顯著的成本優勢以及強勁的創新能力,突破現有的市場格局,為自身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廣闊天地!
來源:儲能頭條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