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15 來源:光伏頭條
2月10日晚,天合光能一紙10億元賠償的專利訴訟公告引爆了節后相對沉寂的光伏圈。同日,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亞發起訴訟起訴隆基綠能侵犯其專利。2025年開年,光伏龍頭在市場、技術爭奪的同時,在專利領域開辟了新戰場。
晶科VS隆基
天合VS阿特斯
晶澳VS正泰
光伏龍頭們的專利戰
光伏企業的競爭,從技術、產品、價格,逐漸滲透到知識產權,光伏專利領域。特別是2024下半年以來,光伏龍頭紛紛掀起專利戰。
光伏知識產權專利是指在光伏技術領域中,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光伏專利不僅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重要依據,也是企業保護發明創造的法律工具。
光伏頭條(微信號:PV-2005)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從2024年至今,涉及中國光伏企業的專利糾紛高達22起。
從專利戰的發起方來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綠能等國內的光伏電池、組件龍頭唱主角。其中,天合光能相繼對潤陽股份、中清光伏、阿特斯等發起訴訟。晶澳科技則起訴正泰及其子公司。晶科則對壘與之匹敵的隆基綠能。
除此之外,光伏設備領域的奧特維、微導納米、捷佳偉創也對同行或者下游企業發起專利訴訟。
被起訴方則既包括隆基綠能、阿特斯等龍頭企業,也涵蓋了正泰新能、潤陽、賽拉弗、中清光伏等企業。此外,國外企業如阿達尼、VSUN Sola、Toyo Co、Waaree均在被起訴的行列。
起訴地方面,覆蓋中國、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內外主要的光伏市場。
起訴原由則主要涉及當下成為主流技術的TOPCon電池技術。
每年幾十億元打水漂
光伏龍頭:“不公平”
光伏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專利是光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各家企業對于專利以及研發投入尤為重視。
以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為例,這些龍頭企業從2020年以來,每年研發投入均在數十億元以上,即便是陷入虧損的2024年,上半年已披露研發投入的天合、晶澳、晶科研發投入均在20億元左右。(專利數量和投入方面,晶科只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的數據。)
正因為持續的研發投入,這些光伏龍頭的擁有的光伏專利逐年增長。其中,天合、隆基、晶科、晶澳擁有的專利數在2023年至2024年之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
注:專利數下降與是否失效有關
2023至2024年正是光伏技術轉型的關鍵兩年。一方面,光伏龍頭企業憑借強大的研發投入,積累了大量的光伏專利。另一方面,在技術迭代的檔口,眾多光伏企業毫無阻攔地轉向n型技術,特別是TOPCon技術賽道。有統計表示,兩年時間TOPcon電池組件產能擴張近1000GW。光伏龍頭們的專利護城河形同虛設。
對此,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指出,由于這個行業里面的很多企業,從這些研發領先的企業挖技術人員,很多企業一年投50億元到70億元的研發投入,部分企業挖走一些人員就可以投入生產。在這個情況下,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導致跨界跨行企業紛紛入局。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表示,作為一家全球化的企業,必須去尊重知識產權保護,這是企業該有的擔當。獲得專利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說授權、購買、交換,而不是去逃避。晶科也希望行業尊重我們的技術研發。
TCL中環董事長李東生甚至坦言,每一個企業為自身的技術升級,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如果這個知識產權不被很好地、合理地保護,對創新投入的企業是不公平的。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直言,“這20年,大家做的設計都是一樣的,產品同質化、模式同質化、制造同質化,知識產權不受保護。”
正所謂不平則鳴,光伏龍頭拿起了專利大棒
專利戰怎么收場?
賠償、讓出市場、交叉授權
作為企業之間競爭的一種手段,光伏專利戰與光伏技術迭代如影隨形。
2008至2015年,薄膜與晶硅技術路線之爭,擁有薄膜技術核心專利的First Solar頻頻通過訴訟打擊競爭對手。當時我國漢能、無錫尚德都曾被列為起訴對象。
2019年之后,單晶與多晶之爭。韓華指控隆基、晶科等中國企業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地侵犯其PERC技術專利。這次的專利戰可謂曠日持久。
根據隆基綠能的年報披露,2019年3 月起,就隆基綠能及下屬子公司銷售的部分產品涉嫌侵犯韓華專利權,韓華及相關子公司先后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美國特拉華州地區法院、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德國杜塞爾多夫高級地區法院、法國巴黎法院、荷蘭鹿特丹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雙方司法層面的攻防直至2023年才畫上句點。最終隆基綠能與華正式達成專利交叉許可。本次專利交叉授權后,雙方有權在全球范圍內合法使用相關專利技術,并承諾撤銷雙方之間(包括關聯方)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訴訟及專利無效程序。
2024年,光伏產業又一次來到了技術迭代的十字路口。相較以往,這次技術迭代更為復雜。以晶科、天合、晶澳為代表的TOPCon陣營與以隆基為首的BC陣營形成對壘之勢的同時,TOPCon市場份額面臨對方擠占的現象。作為BC陣營一方的隆基同樣布局TOPCon產能,而且在招投標市場上頻頻搶走TOPCon陣營的訂單。
據光伏頭條(微信號:PV-2005)統計,2024年,在招投標市場上,隆基在多個TOPCon項目中中標,擠占TOPCon陣營的份額。此外,一直堅持BC技術路線的愛旭,將義烏基地25GW PERC電池產能升級改造為TOPCon產能。同時,愛旭還接盤了海源復材滁州TOPCon基地項目。
同樣,在TOPCon陣營內部也面臨激烈競爭與技術升級。2024年,天合、晶科、晶澳高舉TOPCon技術升級大旗,將TOPCon技術水平引入新的發展高度。1月,陜西發改委宣布實施全省“光伏領跑計劃”,要求申報光伏領跑計劃的項目組件轉化效率達到24.2%以上。據了解,除BC以及異質結技術之外,只有天合、晶科、晶澳升級過的TOPCon技術才能達到這一指標。
這一政策信號表明,在市場端,TOPCon龍頭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取得領先。然而如果沒有專利壁壘,像2023年一樣,行業毫無障礙完成技術迭代,那么行業龍頭的技術升級又將“無功而返”。
除技術卡位之外,專利戰也有實際的市場利益。
2024年1月,晶科能源宣布,子公司以合理的許可費用將部分N型TOPCon 專利的使用權授予全球前十家光伏企業中的一家,允許對方使用前述TOPCon專利技術。晶科開啟專利收費模式。
分割市場是另一種收益。據阿特斯招股書披露,截至2022年6月30日,阿特斯日本已與Maxeon Solar Pte. Ltd.簽署和解協議,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將不再向日本地區銷售疊瓦式太陽能電池組件。加拿大 CSIQ、阿特斯美國已與The Solaria Corporation簽署和解協議,和解協議生效之日起7年內將不再向美國地區銷售疊瓦式太陽能電池組件。阿特斯與兩家企業通過出讓市場的方式達成了和解協議。
同樣,專利交叉授權也是專利戰的一大考量。隆基與韓華的專利戰便以達成交叉授權協議結束。而隆基與晶科的專利之爭,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其背后目的或許是TOPCon陣營試圖尋求與BC技術進行專利交叉許可。
近年來,隨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光伏企業越來越重視專利的申報與保護。據《光伏產業專利發展年度報告(2024)》,截至2023年底,我國光伏行業專利申請總量累計達到16.6萬件,有效專利量達到7.3萬件。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等關鍵環節專利申請量增長迅速,分別達到1.29萬件、2.83萬件、4.28萬件、4.78萬件、3.79萬件。
另一方面新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新增鼓勵企業加強知識產權開發、應用和保護,按照《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
光伏專利毫無疑問是光伏企業核心資產,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的專利應該得到合理合法的保護。因此光伏頭條(微信號PV-2005),對于光伏龍頭的專利戰,樂觀其成,這無關勝敗,而是干系到企業、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樣我們也期望,中國光伏企業能夠在全球完善專利體系的布局,維護中國光伏的合理權益。
來源:光伏頭條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