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十多天的COP29大會終于在延期30多個小時后在一片爭論之聲中落幕。各成員國之間總算達成了一些協議。比如《巴黎協定》中多年商討無果的國際碳市場機制在此次大會終于達成;比如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確定下來,發達國家承諾到2035年將援助金額提高到每年3000億美元;比如COP29主席國成功啟動了損失與損害基金,并準備在2025年發放資金……

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達成 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國能網獲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已經率先作出大額捐助承諾,澳大利亞宣布將提供5000萬澳元,這是基金成立以來收到的最大單筆捐款。氣候損失與損害基金(FRLD)的逐步落實為氣候脆弱國家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別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和最不發達國家(LDCs),幫助它們應對氣候災害和經濟損失。雖然發達國家在氣候融資援助資金方面作出了讓步,但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3000億美元的資金遠遠不夠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獨立專家直接給出的“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1.3萬億美元用于能源轉型,才能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結論,再度讓該話題熱度攀升。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于3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表示不滿,塞拉利昂代表表示,非洲國家對這一結果感到失望,這“表明發達國家缺乏善意”,3000億美元“還不到科學研究表明所需金額的四分之一”。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代表查德尼·雷納立即對談判程序表示不滿,稱其是一種“被操控的表演”。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閉幕全體會議發言時指出,會議達成的NCQG成果文件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承諾遠遠未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義務,必須進一步明確。應對全球氣候危機,關鍵還是在于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同舟共濟,合作共贏。一位代表諸多小島嶼國家的代表說:“我們不能在氣候變化大會結束后就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揚帆遠航。我們的國家實際上正在沉沒”,會議結果說明,“我們這些脆弱國家跟發達國家根本不在同一條船上”。歐盟氣候專員認為,雖然3000億資金尚未達到數萬億美元的預期,但這是滿足該要求的第一步,且有信心實現 1.3萬億美元的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該協議必須立即付諸實踐。他說:“我曾希望取得更加雄心勃勃的成果,這項協議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必須按時全面履行協議,承諾必須迅速兌現。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西蒙·施蒂爾致辭 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西蒙·施蒂爾在閉幕致辭時認為,這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但我們達成了協議。新的融資目標是人類的保險政策,因為氣候影響正在惡化,影響著每個國家。但就像任何保險政策一樣,只有按時全額支付保費,它才會有效。必須信守承諾,以保護數十億人的生命。 這項協議將使清潔能源繁榮繼續增長,幫助所有國家分享其巨大的好處: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強勁的增長、更便宜、更清潔的能源。 德國氣候政策組織(CPI)關于全球氣候融資資金流的統計(2021/22平均值)圖片來源:CPI雖然不同國家對于3000億美金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表示出不同的見解,但這個協議能達成,也著實費了一番工夫。發達國家提供的30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比之前的草案文本增加了500億美元,這是COP29主席國經歷48個小時密集外交的產物。COP29大會所取得的成果中,最難得的是各國在國際碳市場機制方面達成一致。對于困擾巴黎協定十數年未能取得進展的國際碳市場,在這次大會終于劃上圓滿句號。追溯之前談判的歷程不難發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有關市場機制等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盡管《巴黎協定》于2016年正式生效,但關于第六條實施的具體要求的談判一直在進行中。在2018年的卡托維茲氣候大會上,各方基本完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但第六條由于其政治敏感性和機制復雜性,并未能達成一致。直到2021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各方才就第六條的實施細則達成了初步共識,其中包括6.2條和6.4條的市場機制,以及6.8條的非市場機制。11月1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大會(COP29)召開的首日,各締約方就對《巴黎協定》第六條第四款機制(6.4)下的碳信用額創建標準達成了共識。
COP29大會場外人群 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其核心內容在于:“建立起一個可以由類似聯合國機構進行監督的國際碳市場;以及建立新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機制,用于審定、核查和發放高質量的碳信用額度?!碑攪议g的碳交易有了可信的交易平臺后,將充分促進國家間的“碳配額”的流通。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首席談判代表亞爾欽·拉菲耶夫對此表示,這將是一個改變規則的工具,有助于將資源流向發展中國家,并可幫助我們(通過促進跨境合作)在實施氣候行動計劃時每年節省2500億美元成本。COP29中國代表團談判代表王際杰認為,達成協議并不意味著各方一定要利用這一工具開展相關活動。因為設計市場機制或者非市場機制的手段的初衷是促進各方完成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全面落實《巴黎協定》,而如何參與和實施第六條活動則是各方自己的權利。而達成協議對于中國來說,存在一定利好,王際杰指出,市場機制下的合作可能幫助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低碳項目建設獲取資金,產生的指標也可依據協議幫助投資方實現減排目標。國能網獲悉,此次COP29會議期間,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簽署了世界首個碳信用雙邊互認協議,這是《巴黎協定》第6.2條機制的首次實際應用。協議使兩國在碳信用方法學、核查程序和減排成果認定上實現了互認,為未來國際碳交易提供了操作模板。COP29期間,多國宣布了更高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和適應計劃更新,展現了國際社會在氣候行動中的積極態度。墨西哥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土耳其宣布到2035年實現120,000兆瓦的風能和太陽能裝機容量。巴西政府承諾到2035年減排59%-67%,并稱這一目標符合《巴黎協定》的要求,但遭到了非政府組織的質疑。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宣布,英國將制定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1%的新氣候目標。英國還承諾通過立法禁止新的煤礦開采項目,并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歐盟設定了2030年較1990年減排55%的目標,并計劃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歐盟在2023年實現了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前一年減少8%,顯示出經濟增長與減排并行的可行性。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將發揮中國在光伏、新能源汽車、早期預警等方面的優勢,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幫助。日本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措施,指導規范、鼓勵扶持企業和科研機構為實現減排目標共同努力。例如,東京超過7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密集的建筑群,為了碳中和完成目標、推動太陽能發電普及,東京計劃從2025年4月起實施新建住宅必須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制度,以減少家庭碳排放。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的不在乎的態度,2020年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拜登政府上臺后又重新加入,加入后美國提出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50%-52%,到2035 年實現 100%。2025年1月特朗普任職后很可能再度“退群”。出席大會的美國代表也坦承:美國的減排工作預計將出現“倒車”。盡管此次大會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但依然留存一定遺憾。盡管減排是COP29的另一大重點,但在責任分配、目標比例及執行路徑方面,各國意見分歧顯著。發達國家主張將經濟實力較強且碳排放量較大的新興經濟體納入出資范圍,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這是對歷史責任的回避,強調應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依據,明確發達國家應承擔主要責任。以沙特為代表的一小部分國家反對在關于減緩的文本中明確提及化石能源和減排,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作為資源依賴型經濟體的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對化石燃料轉型目標持保留態度,擔憂此類政策可能對本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此舉給COP29大會蒙上陰影。在最近幾屆氣候大會上,一直非常支持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德羅本來應該出席會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偏偏在出行之前,該國境內竟然發起了罕見的洪水,這使支持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隊伍里又少了一些聲音。更為遺憾的是,雖然這次大會就氣候融資問題達成了3000億美元的共識,但最近幾十年來,氣候融資一直飽受夸大數字、透明度差和資金流向“可疑”等多方指責。究其原因在于,對什么構成“氣候融資”各成員國缺乏共識,而這個遺憾這次依然未能解決。關于氣候融資的爭議還包括,發展中國家要求氣候資金以贈款形式為主,以避免加重其債務負擔,而發達國家更傾向于通過貸款形式提供資金。雙方對于采用何種形式來促成此事也沒有定論。最后,會議原計劃在COP29期間就全球適應目標(GGA)達成協議,但因各方分歧延長了會期依然討論不出結果而不得不被推遲至2025年討論。GGA的推遲意味著在適應氣候變化這一關鍵領域的全球協調行動將被延誤,對于某些國家來說,可能在短期內無法獲取的適應策略和資金支持。隨著COP29大會的落幕,壓力給到了COP30,預計本次大會存在的遺憾和爭議需要在2025年巴西舉行的COP30大會上解決。COP30將承載著解決核心分歧、加速行動以及凝聚起全球共識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