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2 來源:能研慧道 作者:張大衛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就我國若干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會議特別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要科學考核,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我們對此要深刻領會。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剛剛擺脫了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還有待提高。總體來說,我國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在發展還不充分不平衡的情況下,力爭按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相當繁重。
當前,國家已經出臺了碳達峰行動計劃,這其中,改革能源獲取和利用方式,大力發展新能源、綠色清潔能源,加快傳統產業部門的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推動其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當然是重中之重,是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關鍵之舉。但也要清醒看到,要打好碳達峰碳中和這場持久戰,要把碳減排真正納入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來,還需要增強戰略的韌性,做到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盡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
要盡快形成并不斷完善
碳達峰、碳中和的評價體系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可持續發展已明確的17項目標和169項分目標的指標體系,當前國際社會關于減碳的目標還比較宏觀、原則和概念化。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和城鄉差距大,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實現雙碳目標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可估量。我國有強大的制度和政治優勢,同時也需要有一個可以指揮這場雄渾交響樂的指揮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由現在的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也正是要求我們抓住這一戰略的“機樞”。
當前,我們在考核上還缺乏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碳匯等經濟指標和準確數據,這就無法對全國各地區的環境容量做準確判斷,也無法對各地各部門的排放總量、強度控制情況進行科學安排與考量。
此外,我國已經決定接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關于控制氫氟碳化物等非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指標也應逐步建立起來。按照中央提出的激勵約束機制的要求,還可以在指標設置上嘗試增加能進行橫向、縱向比較的內容,比如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下降率、人均碳匯增長量(率)等。
要建立一種有利于傳統產業轉型發展
的利益誘導機制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調整政策和推進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這一指導思想對用“一刀切”的辦法解決產業低碳、綠色轉型的做法,提出了重要的警示。
發展方式的轉變,落實到產業部門,需要特定技術、標準、工藝、參數、規范、流程、模式、設計等一系列的修訂,需要產業組織、供應鏈、產業生態系統的一系列重大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非常重視自己轉型發展的效率和成本,這是它的生命線。各級政府也面臨就業和稅源穩定問題。因而,建立起以激勵為主、約束為輔的利益誘導機制,調動方方面面減污降碳的積極性非常重要。
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財政、稅收、信貸、碳交易政策,但力度還要更大些。當年我們在淘汰落后發電能力時,設計了一套“上大壓小”的政策,運用發電上網節能調度、發電指標交易、電廠裝機容量跨區域置換、就業跨企安置等一系列辦法,調動了中央部門、地方和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積極性,高耗能小容量的落后電廠幾年之內基本淘汰。這種做法,對現在的一些行業的低碳綠色轉型仍有參考價值,如發展短流程煉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項目建設、高耗能產業集中區域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給其設計出有利于轉換的動力機制,就可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
加快、加強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性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綠色產品創新體系建設都在持續推進。
根據2020年1季度的數據,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達到10.46萬億人民幣,居世界第1位。貼標綠色債券發行量2019年已達到3862億人民幣的規模,實現連年高速增長。這些都彰顯了中國金融部門支持綠色發展的績效。
在國際舞臺上,我國已成為許多綠色金融議題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最近,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央行又強調了對市場主體實現綠色發展的支持,將適時向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碳減排支持工具,同時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貸款,重點支持可帶來顯著減排效應的行業啟動綠色轉型發展。這些措施,使市場很受鼓舞。
我認為,在實施過程中,對看準的項目要早下決心,特別是中央提出的基于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國情,對技術成熟、先進煤碳清潔高效利用項目,要讓其在貸款上“解渴”,有關部門也要在產業、技術政策上給予指導。同時,中央已提出原料用能不納入消費總量控制,因而在配置指標上也要給予支持。
另外,國際金融界有針對可持續性項目投融資的信貸準則,即“赤道原則”。它有助于量化綠色發展項目融資過程中的環境和社會標準。我國已有4家銀行宣布采納這一原則,金融部門自身也有綠色低碳轉型問題,相信隨著綠色低碳資產比重加大,會有更多銀行活躍在這一“原則”體系之中。
今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已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我國金融部門應更積極地緊跟步伐,把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優勢和國際影響力發揮出來。
建立起有利于碳減排的
“微循環”體系和機制
我國的生態體系是由許多大循環系統和眾多微循環單元構建起來的,我國的綠色低碳轉型,實際上就是將我們長期形成的與自然生態環境對抗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向生態環境友好型轉變的過程。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抓大,也要抓小。
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城市,除工業部門外,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城市交通系統、建筑物、居民生活區等都是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如果這其中的每一個單元,都能形成綠色低碳的微循環,“雙碳”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現在國外有些城市在做“零碳城市”、“零碳社區”的嘗試,國內的廣州知識城集團、深石公司等也在開展這方面的探索,這都應該引起重視。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信息系統,也有一些城市在推進城市更新,更多的城市在搞老舊小區改造,有關部門應與社會各方面合作,盡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低碳城市、零碳小區的標準,創新城市設計、運營、管理,以動員和吸納更多的城鄉居民自覺融入到這一偉大的進程中來。
如有人提出在社區改造時,建立分布式能源和碳匯系統;在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時,設計出利用電梯下降勢能發電,還有利用社區運動鍛煉設施發電等創意。我最近參加了一家江蘇公司開發的社區廚余垃圾循環利用的論證會,我認為,這些設施和行動都是有益的。
古人說,莫以善小而不為,億萬人從社區開始參加到低碳綠色行動中來,必然會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國現在有一些低碳城市、礦山城市、循環經濟園區、綠色低碳產業示范區等試點,國家可以繼續給這些試點賦能并增加試驗探索任務,調動其大膽改革、創新探索的積極性,用微循環系統的構建,推動低碳、綠色大生態系統的形成。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