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30 來源:國際能源網編譯
盡管中國和挪威的電動汽車銷量創下紀錄,但全球石油需求依然強勁。
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其石油需求仍持續小幅增長,但印度正在成為全球石油需求的主要推動力。
即使對于電動汽車生產和其他行業來說,石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大約一個月前,世界銀行在一篇博客文章中預測,2024年原油需求將達到1.03億桶/日。世界銀行指出,這一數字代表需求放緩。世界銀行沒有提到的是,這一數字還代表著石油需求再創歷史新高。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是另一個對石油需求持悲觀態度的機構,在其最新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該機構表示,2025年石油需求實際上將回升,從今年預計的84萬桶/日增至110萬桶/日。國際能源署將石油需求回升歸因于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增加,這將抵消運輸部門需求的損失。
然而,即使是運輸部門的需求也遠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萎縮。中國已經鞏固了其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電動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2024年7月是所謂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超過內燃機汽車銷量的月份。自7月以來,中國一直是電動汽車銷售旺季,占新車銷量的50%以上。
電動汽車研究公司RhoMotion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僅在2024年11月,中國市場就再次打破了10月份創下的紀錄,銷量超過5萬輛,達到近130萬輛電動汽車。然而,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對原油的需求仍在上升。當然,原油需求已經低于封鎖后的水平,但仍處于上升趨勢。
還有一個更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在電動汽車等潛在挑戰者面前,石油需求仍具有韌性。挪威是人均電動汽車擁有率最高的國家。挪威的石油需求并未因此而下降。
根據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和挪威道路聯合會的數據,去年挪威銷售的所有新乘用車中82.4%為純電動汽車,高于2022年的79.3%。今年這一比例已躍升至90%以上,但瑞銀今年早些時候表示,這對挪威石油需求的影響“微不足道”。
瑞銀建議挪威人可能會擁有兩輛汽車,其中一輛是用于短途旅行的電動汽車,一輛是用于長途旅行的內燃機汽車,以此來解釋石油需求的彈性。RystadEnergy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并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挪威交通部門的石油需求并未受到電動汽車帶來的任何破壞。
即便如此,仍有預測認為電動汽車將摧毀石油需求,尤其是在中國,如今每個石油交易商都在關注中國,以了解石油需求的走向。就在本周,到2025年,中國汽車總銷量中電動汽車將超過50%。在某種程度上,這并不是什么大新聞,因為今年有幾個月電動汽車的銷量超過了50%。然而,這四位預測者還表示,明年內燃機汽車的銷量將下降十分之一,從今年的數據來看,這是一個有趣的預測。這些預測顯示,今年電動汽車和內燃機汽車的銷量均增長了14.4%。
還有石油需求變化因素。多年來,每個人都在關注中國。然而,現在中國的石油需求正在放緩,盡管現在說其達到頂峰還為時過早,另一個亞洲強國即將成為最大的需求驅動力。這個強國就是印度,今年,印度的石油消費量預計比去年增加22萬桶/日,而中國則增加9萬桶/日。
這是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該署在其最新的《短期能源展望》中還表示,到2025年,印度石油需求將增長33萬桶/日。美國能源信息署還預測,與今年低于預期的增長相比,中國明年的增長率將更高。然而,到2025年,中國石油需求將增長25萬桶/日,仍將落后于印度。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其他預測機構對電動汽車銷量的預測樂觀,但中國的需求增長仍有望回升。
現實情況是,石油需求支撐著一切,包括電動汽車制造,因為電動汽車具有多種石油衍生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轉型倡導者想要消除的碳氫化合物,就不可能實現能源轉型,這是事實。這就是為什么石油需求增長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放緩,但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開始下降。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財經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財經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財經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