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7 來源:中國能建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加快構建安全、系統、高效、智能新型能源體系,共創世界綠色未來分論壇成功舉辦。與會嘉賓圍繞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深化國際能源合作等進行深入研討,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現場致辭,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挪威駐華大使戴偉恩,中國中車副總裁余衛平,青騏驥首席技術官、集團總裁余智勇,智利化工礦業公司副董事長帕特里西奧·孔特塞出席論壇并發言。
張軍在致辭中表示,博鰲亞洲論壇高度重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全球在經濟轉型中走可持續、高質量和綠色發展之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轉型,是人類社會的必由之路、可實現之路,同時也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技術、資金、基礎設施、市場體系支撐,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期待本次論壇的討論能形成豐碩成果,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智慧。
宋海良在發言中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給我們的必答題。中國能建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電力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基礎設施投資承包商之一,主動做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貢獻者、推動者、引領者,深入探索構建安全、系統、高效、智能新型能源體系的實現路徑和系統方案。一是堅持“四大思維”,即戰略思維、系統思維、AI思維、辯證思維。二是把握“三個變量”,圍繞存量市場,推動傳統能源升級改造;圍繞增量市場,打造“30·60”系統解決方案“一個中心”和綜合儲能、一體化氫能“兩個支撐點”;圍繞融合發展,推進四大要素、四大領域融合,打造綠色低碳融合系統解決方案。三是推動“四大轉型”,堅持以創新、綠色、數智、融合“四大轉型”為核心路徑,提供更加先進的綜合化、系統化、一體化解決方案。四是聚焦“五端”發力,在供給端推動多元綠色供給,在消費端促進多元綠色替代,在布局端引導空間格局優化,在技術端實施科技創新突破,在機制端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引領能源發展穩步邁入新時代。
宋海良示,“一帶一路”第二個黃金十年,也將是能建全球化全面邁向全球化能建的黃金十年。中國能建將堅決扛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使命責任,以“三引領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局。一是做好規劃策劃咨詢的高端引領。發揮在規劃、策劃、咨詢的國家智庫優勢,為沿線國家能源電力規劃的頂層設計提供系統先進的方案。二是做好真正的一體化引領。發揮強大的全產業鏈與系統解決能力的一體化優勢,用系統化、定制化、全周期、一攬子的能建方案,助力各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做好投資跟產業的引領。圍繞“一個中心”“兩個支撐點”布局全球,發揮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四新”聯盟、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供應鏈聯盟“四大聯盟”平臺作用,帶動標準、技術、建設、裝備制造協同出海。四是深化與屬地化和第三方的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屬地企業和第三方在技術研發、產業升級、項目落地等的務實合作,實現雙贏和多贏,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
郭烈錦指出,人類的永續進步建立在能源的基礎之上,而新型能源體系的實體在產業鏈,但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突破。氫能既是能量的載體又是物質轉化的單元,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要持續加強氫能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低成本的、大容量、連續高效的氫能生產。
戴偉恩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國家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在綠色轉型上,挪威和中國的緊密合作已長達三十多年,希望雙方繼續圍繞碳排放交易、碳捕集與封存、國際航運碳中和、綠氫綠氨等領域深化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項目建設的合作,共同推動兩國綠色低碳發展。
余衛平指出,中國中車積極踐行“雙碳”目標戰略,正全力推動高鐵和新能源裝備技術創新突破,形成了以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備為核心的雙賽道雙集群產業發展新格局,打造了風電裝備、新能源商用車、新材料三張清潔能源裝備名片。
余智勇表示,未來五年是氫能從示范走向規?;闹匾D型期。氫能正在從“補充能源”向“關鍵能源”轉變,其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提升新能源系統的韌性、推動能源結構重構、促進全球化能源合作。青騏驥正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場景落地為目標,推動氫能行業的健康發展。
帕特里西奧·孔特塞指出,要通過自由貿易、開放經濟的形式,科學有效推動新能源轉型,避免虛假繁榮。智利化工礦業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鋰礦生產企業之一,希望充分利用智利豐富的鋰資源優勢,與中國伙伴加強合作,在能源轉型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能建黨委常委、總會計師李麗娜,總經濟師、市場開發事業部總經理周小能,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參加論壇。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