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5-20 來源:國際能源網綜合報道
5月12日凌晨5時許,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一個紅藍相間的“大碗”在晨光中揚帆啟航。此刻,幾公里外的海面上,我國最大的半潛工程船“新光華號”正翹首以待,期待著這位重要嘉賓的到來。
該“大碗”名為“海葵一號”,系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于一體,被譽為“超級能源碗”,是我國自主研發、自主建造的海洋油氣加工利器。
在離港前夕,記者深入探訪了這座國之重器,感受到了其磅礴的氣勢與深厚的科技內涵。
關于“碗”的規模,中國海油海油工程“海葵一號”加工設計經理陳品介紹道:“‘碗口’直徑超過90米,需300人方能環抱一周,其最高處達61米。主甲板面積相當于13個標準籃球場之大,總重量約3.7萬噸,最大排水量高達10萬噸。”
談及“碗”的內部構造,陳品經理進一步解釋:“碗內設有41個獨立艙室,各艙室大小不一,功能各異,分別承擔壓載、儲油等不同任務。碗上則搭載了電氣、動力等八大功能模塊,集成了713臺關鍵設備,電纜總長度足以環繞北京五環路數圈有余。”
在性能表現上,“海葵一號”同樣不凡。其最大儲油量可達6萬立方米,日處理原油能力近6000立方米,足以滿足90萬輛小汽車的使用需求。設計壽命長達30年,且具備連續運行15年不回塢的優異性能。
關于為何選擇碗狀設計,中國海油海油工程流花油田總包項目經理舒偉表示:“相較于傳統的船型結構,圓筒型結構在鋼材用量、整體穩定性以及抵御復雜海況能力等方面均具顯著優勢。”
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因其高集成度和建造難度被譽為海洋工程領域的“皇冠明珠”,而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更是被譽為“明珠中的明珠”。
在建造過程中,項目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精度控制。舒偉經理指出:“90多米直徑的船體,在合攏后主尺度公差必須嚴格控制在25毫米以內,這幾乎相當于一枚一元硬幣的大小。”
為此,項目團隊創新采用高精度坐標控制網、三維模擬搭載等數字化先進技術,構建了一套精度“全覆蓋天網”系統,實現對各分段全天候、無死角的實時位置監控。最終,船體合攏一次就位成功率達到了100%,精度控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海葵一號”正駛向位于南海的我國首個深水油田流花油田,將與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二號”共同服役。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開發項目副總經理張寧表示:“‘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深水導管架平臺’的聯合開發模式將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長油田生產壽命近30年,同時降低開發成本近10億元,為我國深水油氣田的經濟高效開發提供了新選擇。”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