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2-17 來源:國際能源網微信公眾號
2024年1月,國內能源電力相關政策出臺數量相對較少。一共只有36條。其中國家層面政策只有3項,地方出臺的政策有33項。
從國家層面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出臺了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政策。
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隨著新能源車普及率越來越高,新能源汽車充電給電網帶來的波動也越來越大。此前缺乏相關政策將新能源汽車與電網實現融合發展。而此次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旨在讓新能源汽車參與電網調峰,也讓電網不斷升級,以此適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政策明確:參與試點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電電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私人充電樁充電電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
如此規定是為了讓電網負荷更平衡,降低新能源汽車充電時對電網負荷產生的不利影響。不僅如此,這個政策出臺也給新能源汽車這種分散式充放電設備作為一種儲能形式,參與到電網調度中,新能源汽車的靈活充放電模式可以更靈活地參與電網調峰,確保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變得更穩定,能實現動態平衡。
國家還出臺了關于電能質量管理的政策。在此前,我國基本上只對電能進行度量定價,并未實現質量定價。而實際上電能穩定,質量高的電能應該在電力市場同樣有價值上的體現。
此次出臺的政策基本上對于提供電能的企業提出了對電能進行質量管理的要求,而政策的第二十六條明確:“鼓勵各方為對電能質量有特殊要求的用戶提供有償增值服務等。”
從這條內容可以看出,未來我國電力市場的定價機制和定價模式可能會有新的選擇。
關于電力監管的政策,國家此次出臺的規則有27條內容,其中對于安全的監管一直放在首位。此外監管的內容還側重電力市場的監管。從電改開始,一直要求推動電力市場化,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電力市場化的道路依然沒有完全理順,這個政策出臺,對于后續電力市場的完善大有裨益。
17省市出臺電力政策
1月份有17個省市出臺電力相關政策,其中涉及電力市場類、電價類和電力規劃類。
山東、安徽、廣西、湖北、河南、海南等地都出臺了電力市場交易相關政策。其中安徽出臺三項政策和電力市場相關。
山東:虛擬電廠機組可調節能力暫定為不低于 10 兆瓦、連續調節時間不低于 1 小時。
安徽:省電力公司每月按時完成上月市場主體電量抄錄,并將發電企業實際上網電量、用戶側實際用電量推送至省電力交易中心。省電力交易中心完成市場結算處理。
綠色電力交易價格包含電能量價格和綠色環境權益(綠色電力證書)價格,由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形成。
綠色電力交易交易電量優先結算,綠色電力交易交易電能量與綠色電力環境價值分開結算。
廣西:有序推動工商業用戶進入電力市場,2024年廣西電力市場規模預計920億千瓦時左右。
湖北:調峰服務費用分攤方,將參與市場化交易的電力用戶納入其中。
河南:河南省行政區域內工商業用戶和符合準入條件的發、購電企業、新型主體,在交易平臺注冊成功后,均可參與電力直接交易。
海南:燃煤發電企業年度中長期合約簽約電量不低于上一年度上網電量的80%。每年底確定下一年度保底售電公司,電力交易機構根據選取條件,對符 合條件的售電公司按其近 12 個月實際售電量從大到小形成排序表。
由此可見,各地出臺電力市場相關政策,給與參與電力市場的主體更廣的空間,對于綠色電力交易,也做出了明確的有利規則,對于構建全國統一的電力交易市場,起到了先期作用。
在電價方面,一些省份也對電價政策進行了調整。例如,安徽省發布《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能源局關于貫徹落實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電價水平按照回收煤電機組固定成本30%左右確定。這一政策的出臺,有利于促進電力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電力規劃方面,一些省份加強了對電力規劃的指導和監管。例如,《綿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和《攀枝花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均提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高電網對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其目的旨在加強電力規劃工作,確保電力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利于新能源消納等。
隨著各地電力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電力市場將逐漸走向開放和有序競爭。同時,政策的制定也將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電力交易的快速發展。未來,全國統一的電力交易市場有望逐步形成,為電力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轉發此條文章到朋友圈,截圖發送微信公眾號后臺。同時,留聯系人信息:單位名稱、姓名、手機、郵箱,我們上班登記后,會統一發送郵箱。感謝您的關注與配合!
PS:聯系人信息不全,將無法完成登記。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