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19 來源:風電頭條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于11月6日在埃及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大會將持續12天,到11月18日閉幕。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通過,所以今年恰逢公約達成30周年。在公約中,各國同意“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造成危險的干擾”為目標。迄今,公約締約方已經達到197個。
自1995年以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每年舉辦一次,2020年因為全球新冠疫情遂將既定大會挪至2021年舉辦,今年是大會走過的第27個年頭。
作為一場在非洲和發展中國家舉辦的大會,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議題損失損害、氣候適應、資金問題成為COP27的三大優先議題。
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在積聚
本次大會的主辦城市沙姆沙伊赫坐落于西奈半島最南端,沙灘、椰棗樹和溫熱海水是這座城市的標志。風光旖旎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全球33449名與會人員齊聚COP27。
本次大會規模之大,創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7年歷史參會人數第二多的記錄,僅次于去年在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參會規模超過了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和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
數據來源:Carbon Brief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此屆會議派出代表人數最多的國家,共計1073名代表,它也是下屆大會COP28的舉辦國。
按與會人數規模排名,前十大與會國中,除了阿聯酋和加拿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6個是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派出了459名代表,在非洲國家中與會規模最大。
埃及作為主辦國,與會代表155名,創下了歷屆之最。
數據來源:Carbon Brief
在所有的非洲國家中,本次COP27會議,平均與會代表人數達到驚人的133名,比上一屆COP26平均與會代表人數高出了一倍之多。
數據來源:Carbon Brief
雖然大會舉辦地在埃及,但本次大會更像是非洲國家的一次主場外交。
非洲作為地球版圖上發展最落后的一塊大陸,也最容易遭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尤其是那些最欠發達國家,他們更無力抵抗氣候災難的發生。所以,他們要積聚他們的聲音,通過振聾發聵的力量去喚醒西方發達國家的責任感。
最欠發達國家同樣創下了歷屆與會規模之最,他們平均派出代表達113名。
坐落在大洋中的小島國家同樣感受氣候變化之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海平面上升正在一步步侵蝕他們的陸地領土,也許有一天他們的國家會從地球上消失。小島發展中國家平均派出了36名代表,相比COP26,增長了63.6%。
氣候變化的議題在國際政治中屬于低級政治的范疇,過往的一次次氣候協議在大國政治的博弈中夭折,但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卻與日增多,而且遭受最嚴重的是發展中國家、非洲國家。他們希望發出更多的聲音,讓世界看到他們的訴求。
“損失損害”首次納入議題
本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前,像過往歷屆會議一樣,歐美等國極力反對“損失損害”列入大會議事議程,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強烈要求下,歐美國家做出妥協。這也是“損失損害”議題首次進入大會議程。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公布的COP27日程,將會有兩場圓桌討論涉及損失損害議題。
“損害”指的是道路、房屋、橋梁等物理設施遭受破壞,“損失”多指經濟影響,如極端高溫給工作帶來的影響或海平面升高給農業收入帶來的影響,以及旅游業遭受的影響。
雖然在媒體報道中,歐洲的洪水、高溫與美國的森林火災成為了2022年的高頻熱詞,但是被忽略的國家因氣候變化遭受的“損失損害”才最嚴重。根據《全球關注》網站,2022年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分別是阿富汗、孟加拉國、乍得、海地、肯尼亞、馬拉維、尼日爾、巴基斯坦、索馬里和蘇丹。
例如,2022年6月開始的巴基斯坦超大洪災導致全國1/3的國土被洪水淹沒,超過3300萬人受災,成為2017年以來全球傷亡最慘重的洪災。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曾做出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捐出1000億美元的資金,以應對氣候變化,但是承諾僅僅淪為了言辭。
2020年發達國家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希臘、葡萄牙、新西蘭等國均未履行向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援助承諾。美國更是拖欠款項最多,超過320億美元的信任赤字。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志評論稱,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宏偉目標,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數萬美元的氣候援助資金。10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僅僅杯水車薪,但這僅有的希望也被幻滅。
剛剛過去的2021年,拜登政府承諾超過11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資金,而國會僅僅授權了10億美元的援助撥款,不足1/10。
今天全球氣候災難頻發、海平面上升,發達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美國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總量的近1/4,歐盟排放占比接近1/5。但論及因氣候變化遭受的損失,美國和歐盟國家的損失微乎其微,亞洲和非洲的受損占比高達94%。
不過,發達國家強硬的陣線出現了細微的裂縫。蘇格蘭,作為上屆氣候大會的主辦方,同意為發展中國家“損失損害”捐款220億美元,這其中當然有作為東道主的“作秀”色彩。2022年9月份,在聯合國大會上,丹麥承諾將撥款1300萬美元援助因氣候變化遭受“損失損害”的脆弱國家,這使得丹麥成為首個承諾“損失損害”氣候資金的西方發達國家。
然而,目前發達國家的口風依舊鐵板一塊,盡管此次COP27將“損失損害”納入討論議項,但11月9日的發布上,美國和歐盟的代表明確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賠償機制不在本次會議的首要任務之列,機制的落實至少要等到2024年。
但,這仍是本屆COP27大會的一次可喜進步。
COP27上的中國聲音
此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派出了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出席。解振華自2007年以來一直領導著我國的氣候外交,代表中國參與并塑造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軌跡。2015年,解振華曾主持我國加入《巴黎協定》談判。在外媒眼中,解振華以坦率、強硬著稱。多年來,在捍衛“中國發展權”方面,解振華是一位堅定的談判者。
解振華出席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
在去年的格拉斯哥大會上,各國就凈零承諾、森林保護和氣候融資等許多問題做出了承諾,所以本屆大會的一大任務是“行動”。根據主席的愿景聲明,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從談判開始,并“計劃實施”所有承諾和認捐。主辦方埃及呼吁實地采取全面、及時、包容和大規模的行動。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以及兩大碳排放國,任何協議的達成以及行動的開展離不開兩國的領導力。但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兩國低迷的關系,導致氣候領域的合作熱情也驟減。好消息是,近日G20峰會中美領導人的會談給中美關系帶來一絲回暖。立刻,在COP27大會上美國氣候大使約翰·克里與解振華特使進行了雙邊會談。
解振華特使與美國氣候大使約翰·克里
在本次大會上,解振華重申了中國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立場。解振華指出,中國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推進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
根據全球可再生能源協會統計數據,截止到2021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30.68億千瓦,中國裝機10.20億千瓦,占比33.25%;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7.47萬億千瓦時,中國發電量2.15萬億千瓦時,占比28.78%。兩項均為全球第一。
中國用實際行動兌現自己的承諾,為全球碳減排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為期12天的又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閉幕,充滿爭吵與拉扯,紙面上的協議是否會變成未來的行動未可知。但是,氣候變化的腳步卻不會停歇。
來源:國際能源網/風電頭條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