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17 來源:國際能源網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這為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還是煤炭產能最多的國家。面對2030年碳峰值、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任務十分艱巨。
但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在由國際能源網全媒體平臺主辦的2020第五屆中國光伏產業論壇(CPIF)上表示:“我們還是有底氣的。”
這種底氣來自于目前光伏乃至可再生能源行業所取得的成績,也來自于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給光伏乃至可再生能源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未來光伏仍有比較大的降本空間。
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院長王進坦言:“擔當碳減排的歷史重任必須依靠光伏,光伏迎來了大好時刻。”
但是,碳減排、碳中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并不是一句口號,要落實具體行動,達到知行合一。
2029年化石能源消費達峰
經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測算,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能源消費總量在2035年要進入平臺期,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之內。化石能源消費在2029年之前要達峰,2029年以后,所有能源消費增量應由非化石能源替代。因此,“十四五”時期非化石能源必須加速發展。
而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首先要節約和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另外,實現碳中和的方式中,碳減排、碳捕捉和碳匯是很重要的方式。其中,主要的手段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經過大致測算,如果說未來5年(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能達到增量,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至少要達到增量主體這個目標。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左右,相應地,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在60億~80億千瓦。這和目前的發展現狀相比,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相信,在國內外宏觀趨勢的引領下,新能源行業必將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經濟大環境。在此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將會步入一個量質提升的新階段。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主任趙太平表示,“十四五”時期乃至“十五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五個并舉”,即集中式和分布式/分散式并舉、陸上和海上并舉、就地利用與跨省外送并舉、單品種開發和多品種協同并舉、單一場景和綜合場景并舉。
業內專家、企業家為光伏發展獻計
目前,光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國企業在全球光伏市場占有率較高,硅片占比97%,組件占比71%。
國務院原參事石定寰建議:“我們應該更好地融合,更好地把光伏行業、光伏產業更深入地融入到整個能源系統當中,使它真正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要做好未來4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趙太平提醒還需要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注國土空間規劃。我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在發展空間上逐漸受到約束。目前,我國在做“三區三線”劃定,一定要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留下空間。結合國際上的先進做法,要在“十四五”研究提出各類可再生能源開發長遠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留下空間。
二,要關注新型電力系統。因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以后,那個系統和現在的電力系統完全不一樣。首先是新能源的消納問題,近中期主要是以挖潛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另外,擴大平衡范圍。從電網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實現風電和光伏之間的互補,降低對電網更新的要求。還要增加系統的整體靈活性,從發電、電網、用電三個方面實現系統靈活性的目標。另外,要構建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
三,關注創新和融合發展。新能源要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整體發展、融合發展。
而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則希望未來在國家政策層面上有一些突破和改變。
第一,建議制定與碳中和相適應的階段性能源發展目標。碳中和的要求是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提升1.7~2個百分點,與之前提出的每年提升0.5個百分點相差較遠。我們需要更積極的政策來推動新能源的發展。
第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最近,玻璃以及其它原材料大幅度漲價,讓光伏新能源的成本降低出現遲滯和倒退。給出一個市場化的環境,讓市場說了算,這是最佳的產業政策環境。
第三,建議國家引導國內的傳統能源產業,主動謀劃新能源的戰略轉型。
來源:能源圈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