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1日下午消息,中國和俄羅斯周末簽署又一項
天然氣進口協議,為亞歐兩大經濟體之間開啟新的天然氣供應渠道并降低亞洲地區天然氣
價格奠定了基礎。分析師預計,此次最新協議的簽署將加劇多個投資額數十億美元、針對亞洲市場的天然氣項目之間的競爭。
根據俄羅斯油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此前的聲明,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阿列克米勒(Alexei-Miller)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周吉平周日在北京簽署通過管道向中國西部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中石油獲得俄羅斯萬科爾油田10%股權,進入俄上游開發,俄羅斯可能在4至6年內,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而今年5月份,俄羅斯同意通過管道從俄羅斯東部氣田向中國東部每年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合同期限為30年,合同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由于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在其傳統的能源輸出市場歐洲遭遇政治阻力,俄羅斯正加緊對亞洲的能源出口。今年俄羅斯對亞洲的石油出口達到歷史新高。
野村控股(Nomura-Holdings)大宗商品研究主管關榮樂(Gordon Kwan)周二表示,鑒于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俄羅斯貨幣也一直在貶值,我們預計中國在此次交易中應能獲得比5月份第一樁交易更好的條款。他估計第二樁交易將每年供應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交易總額將達2840億美元。關榮樂稱,到2020年,這兩份西伯利亞天然氣合同的供氣量可能會占中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近17%。
中國堅決地討價還價意味著全球其他地區的天然氣供應源將不得不跟著降價。這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東非在建的高成本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是進行天然氣液化并通過海路向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輸送天然氣。
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使市場上的供應總量大幅增加,而其增加對華天然氣供應量的計劃使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有機會從其他供應源獲得更多海運液化天然氣。今年早些時候,運往北亞的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已跌至每百萬英國熱量單位約10.5美元的三年新低。雖然冬季即將來臨,但該價格預計將保持低迷。
對中國而言,天然氣是其實現清潔能源目標的關鍵,但中國天然氣供應緊張,比較依賴高價進口的液化天然氣。
安迅思息旺能源(ICIS C1 Energy)研究主管李麗對外表示,如果中俄協議下的西部輸氣管道落成,天然氣在中國在價格上將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目前由于油價下跌,天然氣并沒有優勢。今年國際油價已較峰值下跌了25%,布倫特基準油價已跌破每桶85美元。
此前市場對中俄達成最新的天然氣協議持懷疑態度,中俄以往的高級別會談通常都只是達成框架協議,很少出臺具體細節和資本承諾。不過,繼5月份東線輸氣協議達成后,
西線輸氣談判進展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不過也有分析師擔心,中俄西線管道供氣量小于東線,而東部供氣更靠近消費中心,管道經濟性更優。